找到相关内容411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学与健康:佛疗六法

    慈悲对治嗔恚:实际体验众生受苦的模式,了解自己并非想象中最悲苦的人,平息嗔怒之心。慈济的师兄会说,当他参与帮助孤苦老人的安家行动,发现三平米大的房子,杂物横陈,臭味四溢,就不再怨天尤人了,改用慈悲待人...佛家的心理治疗,可以归纳为六种:   一、念佛对治业障:平时多用念佛的名号、智慧、功德,想佛的庄严身像,达到入定安息的境界,消除业障。  二、心法破我执:常见的观法如“坐禅”、“冥想”等等,用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4256545.html
  • 试论佛教人生观的借鉴意义

    也可以为善。为恶者,意念上有贪欲、瞠恚、邪见;行为上有杀生、偷盗、邪淫;语言上有妄言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。为善者,意念上有不净观、慈悲、因缘;行为上有放生、布施、净行;语言上有诚实语、质直语、和诤语、柔软语。除“杀生”、“慈悲”、“放生”等必须慎审分析外,余皆颇有道理。所以,如何净化我们的意识,创造我们生活的美好环境,乃是人生努力的目标。  我更欣赏佛教自佛性的立场看人生。佛经上说:“众生是未觉...

    徐洪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62962681.html
  • 大陆佛教慈善组织运行存在哪些问题

    重新正式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之中。佛教慈善组织积极投身于社会救济和福利活动之中,已然成为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  在佛教的慈悲、布施心、福田说和业报论等思想理念的指引和约束下,当代佛教慈善组织在慈善事业中发挥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:   1、积极开展慈善宣传,组织信众捐献,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。佛教慈善组织会经常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慈善宣传,以弘扬佛教的慈悲功德理念,使信众能了解慈善...

    林志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0766854.html
  • 释昌臻法师:学佛必须忍辱

    智慧、大悲心的思想基础上,是用因缘慈悲作为做人处世的基本观点,一切事物,一切人际关系都是因缘关系。因果贯通三世、人人生活在因果网络中,只是因为我们凡夫没有开悟,所以不知道。过去某寺有一对联就是...决定的。 再说慈悲。佛教提倡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”一切众生过去生中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属,所以,我们不能恼怒他们。佛陀在过去生中修慈悲,就不愿恼怒任何一个众生。他有一生做常不轻菩萨,就不轻慢任何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04476540.html
  • 佛教生态研究现状述评

    传统佛教经典、教义中挖掘、整理佛教生态的相应内容, 从佛教整体、无我论、生命、内在价值论、慈悲、净土、传统佛教生态伦理实践等方面大体勾勒出了佛教生态的整体轮廓。不足之处是缺乏理论深度, ...从整体、无我论、生命、内在价值论、慈悲、净土、传统佛教生态伦理实践几个方面做一概述。   1. 整体佛教整体论主要体现在缘起论当中。缘起论本来关注的是人生过程的因果关联, 后来逐渐扩展成为...

    陈红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5280809.html
  • 面向世界的中国佛教:同体共生

    融和,彼此才能共生共存。”   “共生”之所以说为慈悲,是因为佛教一向提倡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慈悲是无偏私的关爱,慈悲是无对待的包容。慈悲不是工作中的上下阶级对待,也不是日常生活里的有无计较,更...”,揭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同体平等精神。   《法华经》中,常不轻菩萨常怀“同体平等”的慈悲心,礼敬一切众生并且说道:“我不敢轻视汝等,汝等皆当作佛。”这是因为常不轻菩萨认识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 ...

    妙哲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504384074.html
  • 中国汉佛学之心性调养论

    教系,其一教系属汉传佛教,其教义与文化思想主旨宣扬修行菩萨道,利益有情众生,普渡众生脱苦离难。欲行菩萨道则应修慈悲,欲修慈悲观则可参“五停心观”。凡欲修此等“止观”之行者必须先做自身的心性调养。本文...乃观察世间一切根身器皆属不净,方便制止贪欲;第二种谓‘慈悲’,观察世间一切众生之痛苦可怜的相貌,方便制止瞋恚的意念,亦可引申恻隐之念心;第三种为‘因缘’,观察一切众生所患痛苦的前因后果,使能方便...

    常济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3743469.html
  • 《本事经》的经型及其编集的研究

    摘引二法品和三法品的经文的主体文句来补充说明经文的主体内容。   第77经经文主句   (1)云何二法,若修、若习、若多修习,能断二法?谓不净观及慈悲,能断贪欲及与瞋恚。所以者何?   (2)...中,离诸放逸,昼夜精勤,绝诸缘务,独处空闲,无倒修学,未生诸漏令永不生,已生诸漏令永尽灭。   以上所摘录的内容,可以清楚看出,所说的不净观、慈悲、奢摩他、毘钵舍那等,都不出戒、定、慧三学的范围。...

    林崇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2447809.html
  • 五停心观略述

    五停心观略述  觉圆  五停心观是佛教修学中的一个重要法门,如《教观纲宗》云:“五停心者,一多贪众生不净观、二多嗔众生慈悲、三多散众生数息、四愚痴众生因缘、五多障众生念佛,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...众生慈悲,与自心相违的情景恨心难平,如《童蒙止观》中佛答释提婆那云;“杀嗔则安乐,杀嗔则无忧,嗔为毒之根,嗔灭一切善”。慈悲可以灭嗔。依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用三法来治,A、非理嗔,修定时由宿业...

    觉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2360662.html
  • 笑口常开永葆青春

    观看滑稽影视,与人谈笑风生,照一照哈哈镜,进行其他娱乐,等等,这些都是笑疗的手段。   佛门的慈悲   《大智度论》曰: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救一切众生苦;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...   这种善恶慈悲的具体实践就是“自我牺牲”。在佛教的“六度”中表现得最为完美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都成为佛教徒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之戒律,尤其是它的“布施”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去...

    果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252580397.html